才開機,又是離線傳來的訊息,在這個年代,聯繫都變得隨興,是大家都這樣嗎?

有時候不太想讓人知道自己在線上,卻又想說點什麼,或是看著對方在線上好像也安心不少,尤其是隻身在外的時候,這些在線上的小綠人就像一個個分隻在外的朋友,佇立在不同的城市,我的msn像一個小的國度,一個聯合國。

誰在線上,有時候其實心裡是清楚的,就算離線的狀態,誰又說個準是否依人真的不在?但誰又不愛被打擾,當然是更明白,每個人都在日常生活裡表現出自己的樣貌,人的心多是敏感的,存心去感覺就會知道,所以說與不說,打擾與不吵之間,多的是一份衡量一份知曉,有時候是一份刻意的關心。

曾幾何時,像是這樣的工具,已經佔據人與人交往的很大比例,即使再親近的人,有時候其實反而無話可說。

又何曾想過,在我們年紀還沒有手機的時候,沒有電子郵件,沒有blog,那時,寫信成了與朋友的交流方式。我還記得和前女友沒有交往前,還用信紙來往了兩年。那時候想的單純,只是一份想要了解對方的心,就這樣一來一往加深了對彼此的認識。女朋友交到了,寫字的習慣卻沒停歇,我又這樣和身在國外的朋友維繫我們的情誼。到後來我寄明信片表達我的關心,雖然常常是自己一頭熱,但至少,喜歡寫字的初衷仍在。

去年整理屋子時,我發現自己竟然寫了那麼多信,還很有興致的用過毛筆寫給在美國進修的朋友,當時,好像是故意讓他國外朋友感到有意思的分享吧,朋友從世界各地寄來的明信片,算算幾乎有二十多張,密密麻麻的說著那裡陽光,那裡的芬芳。

即使是這樣,文字之間的往來,帶著墨水與情感,還有時間的味道,穿梭了好幾年,我已經很久不再提起筆好好像是以前一樣的寫字,那些的堅持,其實涵蓋的就是自己的本性與天生的某種表現。

每個人的身上都有一些莫名自發的東西,而往往舖陳在不經意的事情裡,有時候刻意的去做的某些東西,往往突顯出的是身上早就存在的特質,這個特質如果隨性發展,專注而不矯情去斟酌,日積月累,那就會形成一種特質,它也許某天就會集中發生在一種技術,而這些技術往往在呈顯的不過就是你這個人的樣子,原來赤裸的樣貌。

0 意見:

Post a Comment


時時提醒自己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摘自孟子(告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