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我看的心有戚戚焉。
"遠渡重洋出國念書的人越來越多,許多人只為頂著喝過洋墨水的光環,得以在回國後爭取更好的工作機會與待遇。但對作家王文華來說,「拓展國際視野」是他在美國史丹佛大學就讀MBA所得到的最大收穫。"
"除了學習的領域和以往不同,美國與台灣在教學方式的差異也令王文華印象深刻。「在台灣,大學教學方式仍多採『由上至下』,教授講課,學生在台下聽;但是在美國上課,全以同學間的互相討論為主,我把這種方式稱之為『左右逢源』。"
"在史丹佛的學習壓力讓王文華戰戰兢兢,但他對異國生活卻適應得不錯。「在那裡物價指數高,一間普通套房的月租就要台幣十萬元左右。因此必須試著節省開銷,例如到超市買食物回來自己煮就是方式之一,這也是生活上的一種磨練。」王文華特別強調,既然出國,就應該讓自己融入當地的生活方式。「如果還是想維持原有生活型態,只和華人朋友來往,或只吃中式料理,那真的太可惜了。」 "
---------------------------------------------------
我永遠都會記得三年前的那本天下雜誌所給我的改變。那次的專題探討的是亞洲國家的競爭力比較,除了亞洲四小龍以外,還有包含中國及日本,內容有各項能力的比較,諸如政經發展、社會福利、教育品質或人文素質等等。我並不確定資料的可靠性,可是那並不是重點,令我比較震驚的是在了解各國的概況後,我意識到台灣令人氣餒的是沒有一個國際的視野環境。過去我們自許成為亞太營運中心,成為亞洲的經濟重鎮,這樣的立意固然是好,可是若沒有處心積慮的去發展規劃,又如何說服其他國家的合作。我覺得台灣真的並不是一個對外國人友善的國家,台灣人英文普遍不夠好,許多設施的英文標示也不足,就算到台灣要自助旅行,要取得可用資訊相較其他國家又較無法隨處可及。我們是個資訊發達的國家,但僅止於台灣境內,無論新聞或是報章,大多是關著門聊自家事,世界各地發生什麼,我們真的不清楚。
國外的教育真的和台灣不同,師生間的互動頻繁,而且真的是隨時處於備戰狀態,因為你真的不知道下一秒鐘,會發生什麼糗態,只因為老師突然請你發表意見而你卻一點頭緒都沒有(可能是只有我)。另外很令人難以相信的一次經驗發生在課堂上,教授授課時,談到了一個論點,同學馬上舉手表示教授是錯的,然後就是一翻論戰(不過是很理性的),最後教授說不妨大家都去查一下相關資訊,再作定奪,次日,事實證明同學並不盡然正確的,但也不到錯誤的地步。但光是敢挑戰權威這個舉動,我就覺得我這輩子可能都沒有這種勇氣。
最後,當然旅外求學當然開銷的節省是必須的。在澳洲一盤滑蛋牛肉飯要價250塊以上,要是每天吃怎麼得了,所以下廚成了我在澳洲的另一個學科,我們幾乎是每天開火的,這也讓我的廚藝每日精進,已經有不少朋友可以為我背書了,不過我想,如果我回台灣以後,我應該是不會跟老媽搶主廚的位置!! 吼~~~~~聊到吃的我又要發狂了!! 我想吃牛肉麵 鹽酥雞 臭豆腐 還有麻辣火鍋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