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由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
人在溝通時,除了表達自己的論點,往往也會否定與自己立場不同的人的論點。如果只是為了煽風點火或激怒對方,這樣的作法或許還算合適。如果想要有效溝通並說服對方,這樣的作法就沒有用了。理由很簡單,當有人想改變我們的態度時,我們多少都會感受到威脅而產生防衛的心理。當採取的作法是否定性的,對方的防衛心就更強,那麼,改變,也就更不可能了。
人都是希望被認同的。當希望立場不同的人聽進我的話時,同理對方是我的作法,用"如果我是他,怎樣的說法才會讓對方信服"的心態來表達。而這道理其實也不難理解,對方若覺得被了解了,就不會產生敵意,也比較容易說服。
我有一個朋友,是一個自我意識非常強烈的人,每次在溝通的過程,他老大總是有他的想法和意見。坦白說,我很欣賞這樣人,因為我是很沒有個性的人,也不會太有主見,大部分在兩個人以上的時候,除非必要,我都是以附和別人意見為先。不過,這個朋友很可惜的是,自我意識甚高,難能接納別人意見。每次話起頭,都是以否定對方的意見為先。即便有時候結論和我雷同,但是仍以否定的語態為先,繞了一大圈,終究還是作出一樣的結論。這樣的習慣非常要不得,使得他在人際的往來當中,被人打了個大叉叉。
我父親常跟我說"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
所謂"柔弱勝剛強"。有效的溝通本該是為了理解對方的想法所作的行為,以同樣的高度角度看待,試著揣摩對方的心態,為什麼想法會與自己對立,而不是總是以否定而挑起論戰。我總覺得很感慨,這樣的溝通能達到什麼目的?這種方式,不僅無效無能,而且傷和氣,因為在溝通的過程,總希望被對方了解與改變對方態度的需求沒有被滿足。
心理學有趣發現,人在快樂的時候,比較容易被說服。所以,如果你希望增加說服對方的機率,除了以同理代替否定以外,還應該儘量讓對方快樂。是的,我知道,前者已經很難了,後者又更難。但至少應該做到同理的部分,不要讓對方產生負面情緒。就像小時候,每次我想要買電視遊戲機的遊戲,我都會先拿考試的好成績給媽媽看,見老媽嘴角微翹,就一副不經意的說"媽媽,我想要買卡帶!",沒有一次不成功的。
瞧!!我陳府還真是不淺啊!!
多一點同理心
Monday, 27 August 2007
Label: 日記

0 意見: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