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產業的創新,著重在價值鏈的合作上,也就是上下游的垂直整合。好處在於其所創造的利益大於分工的成本,藉由緊密的配合與交流,創造1+1>2的優勢。(麥克波特的差異化)
- 藉由整合,傳統產業亦能變相成為服務業的一環,提供客戶一系列的服務。
- 服務不只是創新,更是生活的態度。(轉型改革必須從心做起)
- 銷售汽車只能攥賺取一次的利潤,但好的服務所創造的獲利卻遠大於銷售的利潤。
- 軟體的創新是趨勢,硬體的創新成本高卻未必能帶來獲利。(加值保固營業額達三億)
- 尋找藍海。(女性消費者的市場仍是處女地)
- 具前瞻性的轉變。(IBM轉型提供解決問題的供應者)
- 成功創新的致勝點在於執行力的確實。
- 創新必遭遇內部反抗,因此身先士卒、事必躬親是必要的。接著退居幕後支持鼓勵前線人員,不居功。最後團結志同道合的夥伴,以團隊的力量證明。
- 創新的概念在今日決勝於軟體的更新。
- 顧客的喜好厭惡常決定於最基層的工作人員。("人"的投資)
- 企業投資在"人"的部份往往不到1%,可是卻是最重要的投資。(參考20/80法則)
- 創新必須是有用的創新。(李開復博士)
- 要創造雙贏的局面,只有某方得利,難能長遠執行。
- 消費者潛在的需求若能被滿足,構成長遠的互需網。
這次的座談會重點在於創新的思維,並著重在於企業轉型為服務至上的議題。亞洲時代來臨,台灣能否提升競爭力,創造下一個成長契機,與企業能不能持續創新有關。根據英國成長策略大師安德魯.坎貝爾(Andrew Campbell)的研究調查,企業的創新成功率僅有1%。其原因我想就在於整合的聯繫程度。企業的創新有時是各部門或是上下游的水平或是垂直整合,這個過程你可以想像類似電路的串聯,若其中一個子系統失敗或不夠完善,那麼終究還是功虧一潰。
個人愚見認為除了服務的創新以外,品牌、設計上的創新也很重要。和其他國家比較,世界前一百個品牌之列當中台灣徹底的缺席了。韓國都已經有三個知名品牌進入全球百大品牌排行了,台灣卻一個還沒有。台灣企業是否有決心投入這樣的改善?
和其他東亞國家比起來,台灣目前還是有競爭力,因為有那麼大的中國可以支撐。但是台灣企業都還待在"幕後",即使是中國最大出口廠商鴻海,也沒多少人知道它是誰!!要全球消費者願意付出比中國、印度貨高出一成以上的價格購買產品,那麼品牌的經營就顯現出它的價值所在。
最後我向各位來賓提問"在資訊爆炸的新世紀當中,新光鋼鐵如何應付資訊透明化的趨勢?福特汽車如何過濾網路資訊?標竿學院在學界上扮演的角色又如何影響業界?"
粟董事長達道"藉由上下游串聯的機制,使網路上的比價資訊即便透明,也失去參考意義。因為整合的服務該視為個體,個別層面的比價無法看出最終的成本。"
張副總回答"服務終究還是需要人與人的接觸的,這是未來科技所無法克服的。龐大的資訊應該僅供參考價值,不能完全倚賴。現代人要有辨別資訊真偽的智慧,畢竟決策最終還是要靠自己。"
朱博士解說"領導者的決心很重要,有創新的思維還要有確實的執行力。而我們的工作就是將執行的方法提供給業界,協助他們處理碰到的問題。"

0 意見: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