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


按此由Windows Media Player播放

有時候,別人對自己太好,也會帶來某種程度的壓力。

人際關係中如果不能相互滿足某種需要,那麼這樣的關係維持起來很困難。卡內基曾談到,人際交往思想中人與人的互動,是建立在人的各種需要,包括精神的、物質的的基礎上,也就是說人際交往是滿足人們需要的活動。

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本質上就像是一種交換,這種交換同市場上的商品買賣是一樣的。即人們都希望在交往中得到的不少於所付出的。但如果情況是得到的大於付出的呢?對我來說,這樣是會使我心理失去平衡的。

人常常以為全心全意為對方做事,會使關係更加融洽、密切。可是我發現事實上並非如此。因為人不能一味接受別人的付出,否則心理定會感到不平衡。更甚者,對方一廂情願的付出,心底卻盤算你也該"公平"的作些回饋。雙方期待有所落差,彼此都不好過。

古人云"滴水之恩,湧泉以報",這就是讓關係平衡的一種做法。如果為對方作許多事,卻使人感到無法回報或沒有機會回報的時候,愧疚感就會讓受惠的一方選擇疏遠。是的,有些朋友很是熱心,不時噓寒問暖的、送物贈禮的,導致我每當看到來電顯示對方的大名,心理總猶豫是否要應話,甚而裝作沒看到。其實我並不是討厭對方,只是內心感受到一股變相的壓力,這就很玄了,明明別人對自己好,可是感受卻是詭異的難以接受。

所以還是應該留有餘地,適當地保持距離,因為彼此心靈都需要一點空間。如果你想幫助別人,而且想和別人維持長久的關係,那麼不妨適當地給別人一個機會,讓別人有所回報,不至於因為內心的壓力而疏遠了雙方的關係,這也許是平衡人際關係的重要準則。

0 意見:

Post a Comment


時時提醒自己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摘自孟子(告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