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我問了自己很多遍了,這是忍耐?還是容忍?
前些日子,在咖啡店裡讀書卻被旁桌的三姑六婆那些鬱憤填膺的吵雜聲干擾的難以專心,我的朋友幾乎難掩憤怒的想殺過去賞她們巴掌叫她們安靜,畢竟公共場所該有的禮節我想這幾個婦女同胞是給疏忽了。那時我怎麼沒過去請她們放低音量?是忍耐還是不敢?我常常會為別人的錯誤找藉口,就像上述的情形,那時我就想,"換個位置就好了""她們的情緒真的事積累很久了""是我太敏感了""待會她們就會意識到自己的失禮了"...等等的藉口我都會幫她們設想,所以也沒上前制止;但我想她們真的事太超過了,我這樣的想法實在是沒必要。
這就是我的毛病,很多時候的憤愾不會當下宣洩,我總是先在內心裡過濾。我的老爸常跟我說"換個角度多為人想想",是的,從小我老爸就不時的這樣訓誡我,所以我已習慣容忍別人。或許這也跟我不常發脾氣有關,因為當下抑制了憤怒,但在心底想得久了,那些不滿情緒也就消殆了。常有人說我總是不把內心的話說出來,就是因為我習慣替人想藉口、習慣自己擔當、習慣不傷害人、甚至習慣自己承受。
忍,乃儒家所謂之"仁愛",這是社會價值所推崇的美德。但深層的意義我可能還沒體悟的很透徹。有時明明錯已經越過容忍的界線,卻還軟弱的說這是是忍、讓,忍讓這樣高尚的精神不是這樣被汙辱的。韓信容忍胯下之辱,大丈夫能屈能伸,他的忍辱是因為看到未來成功的必然。然,忍耐跟軟弱的界線在哪裡?要知道忍無可忍無須再忍,現在的我是不敢為自己全力聲張的弱者嗎?人生應該要忍耐還是忠於自己呢?以前總是忍耐,但最後換來的又是什麼呢?有時固然是為了事情圓滿,可是並不該是懦弱的去接受,這樣只是讓自己不斷吃虧而已,適度的為自己發聲才是智舉。就像曾經有人說,他已經可以預見將來我結婚後應該是會被對方吃死死的那種人,這著實令我思考了好一陣子,暸解到問題的嚴重性。
當然我並非說這樣的個性不好,只是需要點改變。適度的忍耐是一種德行。人一生下來,就是個單純的個體。因為太過單純,思考純粹只為原始需求、自身需要,而鮮少去為別人的立場設想。鑽石需要經過琢磨才能發揮它最美的光采。人也是一樣,個性衝動的人最需要做的課題就是磨去銳角。有時候發脾氣的原因大多數都是來自於自身,只是不自知罷了,當你發現這不過是你的情緒作祟,可以換個方式、換個立場想,那麼一切也並沒有什麼大不了。
何謂容忍?何謂忍耐?這二者間最大的差異,似乎就在於是否為良性的互動罷了!


0 意見: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