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次



"你為什麼喜歡搞笑,私底下卻正經到不行?"
"那表示你是我的好朋友才會看到我這樣的一面"
"哈哈!!你覺得我這樣好不好?"
"沒有所謂的好與不好"
"但是當你真的有情緒的時候應該要有個能吐露的對象,不然你的內心跟外在舉止落差太大"
"我覺得某些時候自己會很矛盾吧!?"
"別人看到你的網誌,大部分的反應應該是佩服或是驚訝!但我第一個想到的卻是你的落差"
"你這樣說害我現在不想搞笑了"
"哈哈!!沒有人要你搞笑啊"
"或許寫作對你來說是某種層面的抒發吧"


一天在MSN上出現這樣的對話,讓我意識到這樣的落差在別人的眼底出現了這樣的疑慮。

是擅長隱藏情緒吧!只有觀察入微的人才可以看清內心的思維。是的, 外在表現的與內在思考的卻是不太一樣。兩個層次的呈現,你看到的是哪一個?在眾人面前習慣嬉笑打鬧,輕浮的盡說些沒有經過大腦裝飾的語言,老練的把氣氛哄抬的好不熱鬧,外人眼中的Mr.Good Luck,他的功能就僅僅如此。唯有那些能卸下心防的人,才會見到Mr.Good Luck的另一種行為模式及態度,那不是藏在面具下的真面貌,而是將武裝卸下罷了。表面上是過度冷靜的,但內心卻是澎湃激昂;總是在不同的場合、不同的人群前變得不一樣。你問那個沒有武裝的Mr.Good Luck是什麼樣子的人,我只能說抱歉你必須自己體會,因為我對他也不了解。

我寫文字,我想是好的習慣,寫下對人生的期望,將一切都付諸文字。想太多,是朋友給我的評價。我認為是該想多些的,因為我很在乎生命中那些點滴,即便細微如沙栗,透過文字的紀錄,回顧後的感動,卻是重重的拍擊在心頭,迴盪不絕於心。

0 意見:

Post a Comment


時時提醒自己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摘自孟子(告子‧下)